发布时间:2025-08-28 16:29:19 浏览次数:11
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巩固记忆、调节情绪的重要生理过程。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已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睡眠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为完善深圳市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院内院外睡眠服务诊疗体系,推动睡眠健康服务的“前移”与“下沉”,深圳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于2024年1月15日至1月27日,派出由杜金杉、戴世玮、李梓萌、李星熠等资深研究员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深圳市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开展为期近两周的沉浸式实地调研。随后,研究院与睡眠中心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申报题为《基于人因环境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睡眠评估干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研课题,此次合作标志着双方在睡眠健康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进入新阶段。
调研团队以“用户视角+专业视角”双线并行,在调研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安排调研计划,全程跟踪患者从预约、初诊、检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通过对多例典型患者的随访,团队深入了解了患者在就诊前、中、后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需求。
例如,在就诊前,许多患者对睡眠监测的流程、设备、环境存在疑虑;就诊中,部分患者对多次往返医院、检查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反映较多;就诊后,康复跟踪与居家睡眠管理的支持仍显不足。这些一手资料的收集,为后续构建更人性化、更高效的睡眠服务流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睡眠医学中心的环境布置、设备配置直接影响患者的检查体验与数据准确性。调研团队对中心的睡眠监测室、诊疗室、休息区等空间进行了详细考察,包括隔音效果、灯光调节、床铺舒适度、设备摆放合理性等。
此外,团队还系统整理了中心所使用的各类睡眠监测设备、治疗仪器的品牌、型号、使用频率、适用场景等,为后续睡眠社康中心的设备选型与场景搭建提供了参考。
基于大量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及行为观察,调研团队构建了多类典型睡眠障碍患者的用户画像,包括:
中年高压职场人群:常伴有失眠、睡眠浅、早醒等问题;
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与呼吸暂停、夜间多次醒来相关;
青少年与青年群体:多与作息紊乱、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相关。
通过这些画像,研究院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差异,为后续设计分级诊疗、个性化干预、居家睡眠管理等服务模式奠定了数据基础。
调研结束后,研究院组织了多轮内部研讨会,结合调研数据与国内外睡眠医学的最新进展,最终形成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调研报告》与《睡眠健康服务前移与社康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方案》。
方案提出:
优化院内流程:推行线上预约、智能导诊、一站式睡眠检查等服务,提升就诊效率与体验;
建设院外睡眠健康网络:依托社康中心,开展睡眠筛查、健康教育、初步干预与转诊服务;
搭建睡眠健康管理平台:通过智能设备+云平台,实现患者居家睡眠监测与远程指导;
建立分级诊疗机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在睡眠健康服务中的角色与协作流程。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研究院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睡眠中心计划联合申报《基于人因环境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睡眠评估干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该课题旨在融合人因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CBT-I)以及智能传感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推广的睡眠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
研究院依托在人因工程与康复技术领域的专业积累,特别是在智能监测设备、环境调节系统等人因环境优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为课题提供硬件支持与数据平台构建能力。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则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案例、专业的医学评估手段和治疗方法,确保科研方向的临床适用性与科学性。
本次调研与课题合作不仅是深圳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睡眠健康领域的一次深度实践,更是推动“睡眠医学从医院走向社区、从治疗走向预防”的重要一步。未来,研究院将继续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睡眠诊疗体系的标准化、智能化与人性化建设。
我们相信,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睡眠健康将不再只是“医院里的事”,而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可及、可管、可改善的健康基础。深圳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发挥在人因工程与康复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整合产学研资源,为提升全民睡眠质量与健康水平贡献专业力量。